技术改造为公司插上翅膀
30年前,它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化肥厂,30年后,成为国内的主要有机胺生产基地,跻身于中国化工500强。
30年前,它的固定资产仅431万元,年销售收入105万元;30年后,公司已拥有总资产11.7亿元,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,利税近2亿元。
30年前,它只有单一的小化肥装置;30年后,二甲基甲酰胺(DMF)、二甲基乙酰胺(DMAC)混甲胺等装置规模、技术水平、产物质量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……
这就是浙江江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。它是浙江衢州市地方公司的第一家上市公司,国家高新技术公司。回顾江化30年的创业历程,就会发现,是技术改造为江化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。
老一代的江化人会记得:1979年5月1日,为解决当时农业生产缺肥的难题,江山县化肥厂年产3000吨合成氨装置建成投入试生产,并取得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的佳绩。1981年,该厂被当时的化工部命名为全国小氮肥战线红旗单位。
该项目的建成使江化的产业从基础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,实现了产物的系列开发和产物结构的优化调整。
此后,江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跨越:
1997年上半年开始,江化对年产8000吨DMF装置及配套甲胺装置进行挖潜改造,使产能翻番,产物消耗和成本大幅下降;2002年,先后建设了一氧化碳气源、化学品仓储库区和DMF反应及精馏分离系统等技改项目;2003年,DMF、甲胺装置规模分别达到年产15万吨和12万吨,进一步做大做强有机胺主业;2005年,引进国外技术,建成了年产2万吨DMAC项目,成为国内单套能力最大、产物质量能满足用户高质量要求的DMAC生产装置;2007年,形成了年产18万吨DMF和年产15万吨混甲胺的生产规模,产能位居全球第一。
通过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,江化的年销售收入已由1979年的105万元飞跃到2008年的11.6亿元,公司规模扩张了183倍。技术水平、产物质量向国际看齐。
建厂30年,江化已累计上缴各类税收5.44亿元,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来源:中化新网
麻花精品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版权所有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
电子邮箱:ccia00@126.com 电 话:(010)84885707 ,84885830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慧里 4 区 16 号楼501室